乌鲁木齐

当前选择:乌鲁木齐

当前位置: 乌鲁木齐学大教育 > 乌鲁木齐资讯 > 乌鲁木齐

虹野:学生是任意操纵的“兑换”

来源:虹野 时间:2016-05-25 15:56:48

每天早晨在群里如期收到凌宗伟校长发的《原来如此》,一幅图片、一段文字,总是深含着教育中的道理。今天收到的是这么一段话:美国学者阿尔菲﹒科恩说,现行的教育模式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任意操纵的兑现而不是一个需要激励的学习者”。事实上改来改去还真是那回事。

  原来如此

群里有好喜错别字的老师留言到,发现一处错别字,兑现应该是对象。事实上科恩所谈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确实是把学生当做是一个可以人操纵的对象,无论是如何调整教学过程,学生总是被组织的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观点总是被忽视。

显然这种错别字现象在拼音输入中经常会出现。兑换和对象的首位字母都是D,手指头无意中按错了键盘就会出现笔误。可是自己读着“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任意操纵的兑换”,总是觉得比“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任意操纵的对象”更加符合当前国内教育的现实。

把学生看着是被操纵的对象显然是不妥当的,但是这种现象在教育过程中,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需要改变。但是把“学生看成是被操纵的兑换”恐怕是国内较为普遍。

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看成是职称、工资、外快、名师等名利的“兑换”,校长可以把学生看成是升官发财的“兑换”。即便是清华、北大也不能免俗,每年到处抢“学生状元”,把学生看成是提高学校声誉的“兑换”。更有甚者,不少学校直接纂改学生志愿送学校进入野鸡学校把学生当做敛财的“兑换”,有些大学更是把实习的学生当做免费的劳动力“兑换”成金钱……

在金钱、名利、等级充斥整个教育中的时候,所有涉及到教育的人都在把学生当做一个“兑换”,无论是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是高等教育的专家,学生就其名誉金钱的“兑换物”,哪怕出版社、教育培训机构都无法避免。或许有教师认为其主观上没有把学生当做“兑换”,但是客观上呢?无论教师承认与否,学生都已经被当做了“兑换物”。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